40222林OO 米食飄香

            美食在臺灣文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與臺灣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傳統息息相關。臺灣是個典型的米食文化社會,米飯、米製品長期以來都是人們餐桌上的主食。這不僅反映出當地農業生產的特徵,也與臺灣的飲食習慣、宗教信仰、節慶活動及民間傳說有著深厚的連結。

粽子是很美味的米製品,有北部粽和南部粽,北部粽是用蒸的,而南部粽是用煮的,雖然是用不同的烹調法,但形狀都長得像三角錐,也有濃濃的粽葉香。端午節的粽子,除了紀念屈原,還有代表考試順利的寓意!因為包粽的諧音「包中」,所以象徵「上榜高粽(中)」。粽子的做法如下:首先將兩片粽葉相疊,接著交叉形成漏斗狀,加入第一層糯米,然後加配料,最後加入再加入一層糯米,把粽葉蓋起來,用粽繩紮緊就好了。粽子的口味有豆沙粽、鹼粽、紅豆粽……口味五花八門。

米餅是扁平薄片狀的圓形小餅乾,有原味、草莓、香蕉、藍莓等等口味。製作方法很簡單,首先,把米飯捶打成泥狀,然後把兩面煎乾,放在陰涼處,最後再反覆微波就好了。可以直接食用,也可以搗成泥食用。米餅起源為紀年元前,日本過年期間有裝飾大大的米餅的習俗,後來傳來臺灣,變成了人們在生活中吃的小零食。

麻糬是白色的扁球體,有點黏性的小點心,有紅豆、花生、芝麻等等的口味。通常會在中秋節的時候吃,希望「一生衣食無缺」。作法不難:首先將冰糖打成粉狀,然後在米飯上加些食用沙拉油,再用手揉捏至無米粒感,最後將糖粉或花生粉倒入麻糬中,均勻沾附就完成了。古時軍營中的士兵會把麻糬包起來,成為行軍攜帶的糧食,後來就變成生活中吃的小點心。

米食不只是填飽肚子的主食,更是臺灣人情味的象徵,從粽子、米餅和麻糬,就可以知道米對人們的重要性,米食點心也因此被代代傳承下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