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在臺灣文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與臺灣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傳統息息相關。臺灣是個典型的米食文化社會,米飯、米製品長期以來都是人們餐桌上的主食。這不僅反映出當地農業生產的特徵,也與臺灣的飲食習慣、宗教信仰、節慶活動及民間傳說有著深厚的連結。
粽子是一種米食點心,當初是為了讓魚蝦不要吃掉屈原的屍體,把米飯投入江中,後來才把米飯包成三角錐的形狀,之後人們每到端午節就會包粽子來吃。因為包粽諧音「包中」,象徵「上榜高中」,所以有些學生考試前會吃粽子。不同粽子的食用方式也不同,例如:北部粽是用蒸的、南部粽用煮的。既然有烹煮方式不同的粽子,那當然有口味不一樣的粽子,例如:豆沙粽,小米粽、鹼粽……
板條是用在來米磨成米漿,倒進平底鍋,再將平底鍋放進蒸籠蒸熟做成的。寬扁長條狀的板條有不同的種類,例如:湯板條、炒板條和羹類板條。板條也象徵客家人的勤儉刻苦耐勞。板條的產生有典故:之前客家人飽受戰亂,食物取得不易,所以把米製成板條方便攜帶保存。
每到過年,我們都會吃一種米食點心,就是圓圓扁扁的年糕,年糕象徵著步步高升。有甜的年糕、鹹年糕、炒年糕和蒸年糕。年糕有一個典故:春秋時代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曾把糯米蒸熟壓成磚塊狀,埋在地底,已備發生戰亂、饑荒時吃。
米食不只是填飽肚子的主食,更是臺灣文化與人情味的象徵。我們用米做出各種美食點心,我們的生活與它息息相關。大部分人幾乎每一餐都會吃到米食,米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