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制,顧名思義自己制止自己,能懂得在錯誤的時候制止自己,不需要別人的限制,叫做自制,自制有很多種,逼迫自己學習的自制,可以制止嘴巴的自制,在工作、學習時能不被其他事物所影響的自制。
當自制在完成某一件事上進一步展現,就變成了自律,自律與自制之別在於自制可以獨立及管理自身,而自律則是能將上述運用至完成目標的過程中;自律的去做你想做的事,有無比的幫助,龜兔賽跑就是印證,故事中的兔子,因為無法自制,所以最後被自律的烏龜奪得第一,也像學習,一天學、一天不學,這種「三天曬網,兩天打漁」的行為不可取;而每天學一點,才是真理。
自制是好事,不過也要勞逸結合,這句話是老的,道理卻很年輕,而文中只說了自制的益處,但沒有說到要勞逸結合及自制的方法,我就以一本書跟我的經驗來把它補充,綜上所述,要想自律,就要「自律」的跟著計畫走,可是執行計畫前,得有個計畫吧?
一:具體可量化
清楚明瞭的制定一段時間的進度,例如:「第一單元第一課,每天三頁」,且分順序,由易到難,由簡至繁,這樣才能給大腦層層適應,即使中途放棄難的部分,至少今天已經寫了。
二:難度如何?
總體難度不能是:「太難了,完全看不懂。」而是:「我好像可以。」當然也不能太簡單,同時告訴自己:「等我完成這項,我就去做那項。」
三:精準制定時間
將每一項任務設置一定的時間段,必須在時間內完成,計畫越是周密、越是容易施行;準確的時間還能避免「拖延」,拖延大家絕對不陌生,會嚴重影響到計畫。
四:總是容易分心?刷短影音?看簡訊?
其實解決它的方式也很簡單,把手機關了、把電視關了、把零食藏起來、甚至把網線拔了,就能「不戰而勝」,你以為沒效果?試試便知,人性承受不住誘惑的,再有毅力,也終有破防的一天,眼不見為淨。
五:勞逸結合,要拿準尺度
想要提升成績,是「延遲滿足」,用心讀書,得到高分,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;反之稱為「即時滿足」,像是玩遊戲,很快就能獲的成就感。所以想要完成「延遲滿足」,就必須在中途設置一個個「即時滿足」,就像是要有一個個的加速帶,才能到達終點,不過滿足有很多種,也別過度滿足。
我從中年級就看過類似的文章,有下一秒就想開始學習的衝動,但都是「三分鐘熱度」,一波又一波,我印象最刻的便是:「什麼是教育?教育是教訓,也是培育」,取其中教育二字;自制是在如今社會上必須學習的知識、能力,每個人的自制,造就了自制社會,教育教的是自制,所以教育是國家之本。
人人若能自制,便是對社會的貢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